精選內容
-
肝移植術后,如何預防乙型肝炎復發?如何預防丙型肝炎復發?如何預防肝癌復發?
(1)乙肝相關性肝移植水后乙肝病毒為什么容易復發?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國肝癌、肝硬化發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移植后應用免疫抑制劑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乙肝病毒在術后極易復發。多數乙肝復發發生在移植后3年內,以后的再發生率明顯降低。一旦復發則預后很差,一般在2-3年內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細胞癌,爆發性肝炎的發生率也不少,再次移植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效的預防乙肝病毒的復發是保證移植受者長期存活的關鍵。(2)如何預防移植后乙肝病毒復發?預防乙肝病毒的復發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從移植前就要開始。乙型肝炎病人ー旦決定要進行肝移植,即應開始抗病毒治療,以達到將體內的病毒量及病毒的復制能力降至最低的目的。在術中無肝期給予大劑量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來清除血中殘余病毒。術后還應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預防乙肝復發。拉米夫定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預防方案。但由于長期應用拉米夫定易發生病毒變異,因此移植后應定期復查乙肝兩對半和HBV-DNA。如果發現 HBSAG、 Hbeag轉成陽性,HBV-DNA發生變異,則需更換抗病毒藥物。最后移植術后一年,要注射3針乙肝疫苗,主動誘導受體產生乙肝保護性抗體。(3)如何預防移植后丙肝病毒的復發?丙肝肝硬化病人肝移植后普遍存在丙肝復發的問題,復發的原因是患者血液中仍存在丙肝病毒,單獨行肝移植術并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丙肝病毒,移植后采用免疫抑制劑又進一步促進了病毒的復制。移植后病毒一旦復發,病情將會很快進展。目前可進行丙肝抗病毒治療,需在醫生嚴密觀察下謹慎進行。(4)如何預防肝臟腫瘤的復發?肝移植是治療肝癌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肝移植去除了肝癌發生的根源肝臟,并且最大范圍切除了腫瘤。但肝癌肝移植術后復發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通常在移植前醫生會對病人進行嚴格的評估,選擇更合適的移植受者。但所有病人都有個體差異,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中心能保證肝癌病人移植后不會復發。因此移植后應定期復診,嚴密觀察各項腫瘤指標。有些肝癌病人還需要在移植后定期做全身化療、靶向治療、加用雷帕霉素等抗腫瘤免疫抑制劑、換用無激素方案免疫抑制方案和其他輔助治療,來預防腫瘤的復發,進一步殺滅身體中可能存在的癌細胞。但目前免疫治療,如PDL、PD1治療,會加速移植肝排斥,目前不建議。北京醫院普通外科劉燕南主任醫師、副教授北京醫院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劉燕南醫生的科普號2019年06月30日3457
4
4
-
乙肝疫苗怎么打
王茂生醫生的科普號2019年04月11日4089
0
19
-
2018更新版:乙肝媽媽如何擁有健康寶寶?
眾所周知,母嬰傳播是我國乙型肝炎病毒(HBV)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很多育齡期的乙肝女性,對于能否擁有健康寶寶苦惱不已。難辨真偽的信息鋪天蓋地,不僅不能讓人科學面對,反而增加了她們的擔憂。為此,本人參考了目前國內外關于乙肝母嬰阻斷的最新進展及指南,總結一些常見問題供各位準備懷孕的朋友們參考。需要指出的是,醫學總是不斷再發展進步,本人也將及時跟進國內外信息及時更新這方面的內容。1、醫師,我是HBV感染者,我可以要小孩嗎?什么時候可以要呢?我們建議,所有計劃懷孕的女性朋友都應進行傳染?。ㄖ饕且腋?、丙肝、梅毒、艾滋)的篩查。對于乙肝的的篩查,主要是乙肝兩對半。一旦表面抗原(HBsAg)陽性,應進一步檢查乙肝DNA、肝功能和肝臟彩超等,確定乙肝是否活動,并對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如果谷丙轉氨酶(ALT)<200患者可以正常妊娠,妊娠期定期監測肝功能,隨時啟動抗病毒治療。而ALT>200或肝硬化患者應該立即抗病毒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再懷孕。應該明確的是育齡女性無論是HBV攜帶者,還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甚至代償期肝硬化,在病情穩定情況下,均可以正常妊娠。2、攜帶者和肝炎的區別?乙肝媽媽最常表現為攜帶狀態或者肝炎兩種情況,少部分存在有肝硬化。所謂的攜帶者,通俗的說,就是你體內有病毒,但病毒只負責吃吃喝喝繁衍后代,不對肝臟造成損傷,而人體也沒有打算把病毒清除出去,大家和平共處,在化驗單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大三陽、病毒水平高、肝功能正常。而肝炎正好相反,你身體的免疫細胞發現了病毒這個壞人,要把病毒清除出去,在殺滅病毒的同時,也把肝細胞給破壞了,造成了肝臟的炎癥,在化驗單上表現出來的就是肝功能不正常(但有部分肝功正常病人,通過病理證實有炎癥,需要專業醫生判斷,不詳訴)。對于肝炎的乙肝媽媽,情況較為復雜,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治療和隨訪。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攜帶者如何處理。3、母嬰傳播有幾種途徑?理論上,母嬰傳播也有三種途徑。①宮前感染:即發生在精卵結合時。僅存在理論中,實際中尚未發生。目前傾向認為不存在這個傳播途徑。②宮內感染:發生在受精卵開始植入子宮到分娩前這個時期。發生率大約是5%-10%,而且主要發生在妊娠第三期(孕29-40周),主要是因為妊娠晚期胎盤老化,胎盤屏障受損,母血中的HBV可能侵入胎兒血循環。③產時及產后的感染:即分娩開始啟動后到出生后密切接觸的傳播。發生率大約85%-90%,是母嬰傳播的最主要途徑。4、如何預防?對于乙肝媽媽所生的新生兒,要求應該在出生12h內,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和乙肝疫苗,并在嬰兒1月齡和6月齡時分別注射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足月新生兒一般不需要注射第二針HBIG。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阻斷只是針對產時及產后的感染這個途徑,但是不要忘了我們之前講的,5%-10%是發生在宮內的感染,那這個該如何阻斷呢?5、醫師,為什么我的寶寶及時注射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但還是感染了呢?這個情況,就很可能是我們剛才講的發生在宮內的感染(5%-10%),因為一旦發生宮內感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聯合阻斷是無效的。那她們該怎么辦呢?新進的研究發現,血里乙肝DNA水平高(>10^6 IU/ml)的母親,更容易發生宮內傳播,而傳播主要發生在妊娠第三期(孕29-40周)。因此,國內外權威指南已明確提出,對于HBV-DNA>10^6 IU/ml的乙肝媽媽,在妊娠24~28周也應該進行抗病毒治療,以減少HBV復制,降低新生兒感染HBV的風險。6、醫師,那我什么時候開始治療?該選擇什么樣的藥物抗病毒治療呢?需要治療多久呢?目前國內外權威指南已明確提出,對于HBV-DNA>10^6 IU/ml的乙肝媽媽,在妊娠24~28周開始進行抗病毒治療,可選擇替諾福韋(TDF)或者替比夫定(LdT),一般建議產后1~3個月停藥。但也有一些研究認為,產后立即停藥,安全性好,孕婦乙型肝炎活動比例較低。對于產后停藥者,需在產后1個月應復查肝功能和HBV DNA,如肝功能正常,每3個月復查1次,至產后6個月。如出現乙型肝炎活動,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漆t生指導)。對于停藥有風險的HBV攜帶者產婦,可在產后1~3個月停藥,然后隨訪。7、我需要剖宮產嗎?剖宮產不能減少母嬰傳播,新生兒經過上述正規預防后,更不存在這個問題。一句話,根據胎兒情況,該咋生咋生。8、我可以母乳喂養嗎?國內外的最新指南均建議新生兒接受規范的阻斷后,可以母乳喂養。但對于正在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我國學者建議等停藥后再母乳,但是國外的專家和指南認為,替諾福韋在乳汁中藥物含量低、毒性有限,可以母乳喂養。所以,個人認為,母乳沒有問題。也許再下一版的指南指南就會與國外同步。9、醫師,我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以外懷孕了,我可以要這個寶寶嗎?2018年,我國的專家共識里指出,對于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意外懷孕的患者,根據藥物對胎兒的影響程度決定是否終止妊娠,其中替諾福韋、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對妊娠無影響,可繼續妊娠。如用恩替卡韋治療,也不需要終止妊娠,可換用替諾福韋治療后繼續妊娠。如果應用干擾素治療的患者,則需要終止妊娠。對于已經診斷為肝硬化且準備妊娠的患者,最好選用替諾福韋抗病毒治療。10、醫師,我什么時候能查寶寶有沒有阻斷成功呢?應該說,經過上述的規范處理,絕大部分乙肝媽媽都能擁有健康寶寶,想看看有沒有阻斷成功,可以在寶寶7月齡后再抽血查乙肝兩對半。11、醫師,寶爸是乙肝,該如何預防傳播呢?如果寶爸是乙肝,寶媽沒有,那女方要去注射乙肝疫苗產生抗體后就不會被感染。由于寶寶皮膚嬌嫩、容易破損,寶爸因照料新生兒而與其密切接觸,增加其感染的風險,在2013年《乙肝母嬰傳播預防指南第一版》里提出,其他家庭成員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如果需與新生兒密切接觸,新生兒最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我們深信,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我們離乙肝母嬰零傳播已越來越近。期望所有的乙肝媽媽都能放下包袱、科學預防,祝福所有媽媽都擁有健康可愛的大寶寶!最后,需要再強調的是,這個科普主要針對的是肝功正常的HBV攜帶者媽媽,對于處于肝炎期的媽媽,一定要在??漆t生指導下治療和隨訪。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
劉江福醫生的科普號2018年12月26日5180
12
16
-
【乙肝系列科普】為什么15歲以下兒童補種乙肝疫苗也很重要
現在國家出臺的政策,15歲以內的小孩要進行復種,補種的目的就是把乙肝感染率進一步的下降。有一部分兒童打了疫苗了,但是沒有產生抗體,或者接種不完整,沒有連續打3次,我們再給他補種一次,補種以后抗體產生了,更多的小孩能夠產生乙肝抗體,保護自己不被乙肝病毒感染,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強調新生兒的免疫第一針最重要,第二部分就是補種也是很重要。
孫杰醫生的科普號2018年11月24日2561
0
0
-
所有人都需要打乙肝疫苗么?什么情況下打乙肝疫苗?
很多人一聽乙肝就緊張,現在得乙型肝炎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乙肝攜帶的,當然也有一部分發展到肝硬化、肝癌的情況。其中,有些發展很難避免,但如果能及時阻斷或限制乙肝病毒的發展會有大不一樣的結果。這就需要了解一下乙肝的相關知識。簡單說,乙肝是個傳染性的疾病。一般有下面幾個傳播途徑:一個是通過母嬰胎盤垂直傳播,也就是母親傳染給懷孕的孩子。第二個途徑是通過血液傳播,也就是通過輸血、共用穿刺的針頭、創傷流血染到其他人的傷口等方式傳染。第三個途徑是通過體液傳播,男女性生活可通過精液,陰道分泌液傳播乙肝病毒等。最后一個途徑是密切接觸傳播:比如家庭日常生活中HBsAg陽性人的創傷出血,月經血,痔瘡血污染家庭環境;與HBsAg陽性人共用牙刷,口杯,毛巾和剃刀;HBsAg陽性人同乳幼兒密切接觸,尤其是口喂小兒等。生活中,如果父輩得了乙肝,孩子也常會得乙肝,一代一代下來,導致家庭負擔越來越重。最遺憾的是,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如何避免呢?回答:避免的最佳方式就是打乙肝疫苗?。?!那所有人都需要打乙肝疫苗么?回答:不是的。什么樣的情況打乙肝疫苗?不打乙肝疫苗就不需要其他處理么?簡單說,是否打乙肝疫苗要先到醫院查個乙肝五項檢查和肝功能檢查。乙肝五項結果一般有三種情況:一個是五項結果全都是陰性,這個需要打乙肝疫苗,打疫苗的地方,不是在醫院,而是要到當地的防疫站打。一個結果是已經產生了乙肝抗體,這個就不需要打疫苗了,已經是健康狀態了。最后一個結果是,有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也就是乙肝攜帶狀態了,這個也不能打疫苗。如果肝功能正常,就是乙肝攜帶者,不需要特殊處理,但建議每半年到1年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查。如果轉氨酶有升高,則根據升高的程度結合乙肝病毒的情況決定是否抗病毒治療。此外,同時應該查血常規、血凝分析、甲胎蛋白、HBVDNA定量、肝臟彩超或CT。本文系馬鋒振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suqoonproject.com)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馬鋒振醫生的科普號2018年06月06日10675
0
0
-
注射乙肝疫苗,不產生抗體怎么辦?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自2005年6月1日起衛生部實行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后,乙肝的新發病例開始逐年減少。2006年以后,我國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至7.18%?,F階段在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感染率小于1%,29歲以下的,乙肝感染率不到5%,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已經明顯降低。乙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流行。通過推進接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以及亞馬遜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顯著高發人群,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45%。在臺灣,40歲以上幾乎有90%的人感染過乙型肝炎病毒,且全臺人口15%-20%(約三百多萬人)為終身病毒攜帶者。香港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6%。國內曾經有一個觀點認為:歐美國家的乙肝感染率較低與分餐制有關,即“一人一叉一刀一碗”,而在我國沒有這樣的習慣,因此是導致乙肝感染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事實上,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傳播,除了口腔黏膜破損,一般是不會通過這種方式而傳染的。大量的基礎研究及臨床實踐證明: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早在1796年英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疫苗后,疫苗免疫成為人類預防疾病的“利器”而得到廣泛推廣。疫苗是通過將病毒或細菌進行體外培養、純化、滅活后保留其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稱為“免疫反應性”。因此,接種疫苗后能否產生相應的抗體,有2個決定性因素:1.疫苗是否純化2.個體免疫反應能力,即免疫功能狀態。接種乙肝疫苗同樣會受這2個因素的影響。處理任何問題,必須先找原因,關于注射疫苗后不產生抗體的原因請參閱本人網站文章《注射乙肝疫苗后為何不產生抗體?》,在此不再贅述。大多數人認為:注射疫苗后不產生抗體就是無效,其實是片面的。通常在決定注射疫苗之前,都會檢查肝功能,乙肝五項甚至HBVDNA定量,只有結果陰性者才會考慮注射疫苗,因此,在理論上基本杜絕了HBV隱匿性感染的可能性。乙肝五項檢測常用的是ELISA法,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其原理的實質是采用酶標記的已知抗原(酶標抗原)檢測相應的未知抗體,但對試驗條件要求較高,如果檢測人員操作過程不嚴謹或血清樣本有污染,就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此時可以到權威機構再做一次認證。由于在注射疫苗之前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做HBVDNA定量檢測,使得本來是隱匿性HBV感染的成為“正常人”。根據國內有關研究:乙肝病毒變異株的影響是我國目前部分人群使用乙肝疫苗不產生抗體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進行HBVDNA定量檢測和變異株檢測。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單項核心抗體陽性者是否可以注射乙肝疫苗,這個問題在早先許多年前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目前的觀點是:乙肝疫苗作為一種藥物,不僅可以預防乙肝,也可治療乙肝,例如經國家發改委批準,于2014年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成立的治療性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在早期臨床試驗中已獲得成功,但由于疫苗開發的復雜性、艱巨性,離投入臨床正式使用還有一個漫長的研究過程,值得期待!需提醒注意的是:治療性乙肝疫苗與常用的乙肝疫苗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在排除隱匿性HBV感染、肥胖、免疫抑制、嗜煙、酗酒等多種因素后仍然無抗體,可以考慮以下方法:1.增加疫苗的劑量,如對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可以考慮在第2次接種疫苗后的1~2個月(即首次注射后的第2~3月)檢測血清表面抗體,如果是陰性,可補種1次60u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2.初次采用0,1,6方案未接種成功者,可以考慮半年后采用1,2,3方案(即連續3個月接種疫苗),筆者試過這種方案有較高的成功率。3.根據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認為,新生兒在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肌注乙肝疫苗,可獲得較好的免疫效果。經實踐證明:疫苗在人體不同部位注射會產生不同的機體應答,其中以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應答率最高,臀部肌注的應答率最低,由于新生兒的三角肌不發達,可以考慮在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注射。4.成人三角肌發達者,可以考慮增加劑量。5.接種乙肝疫苗后如果產生了抗體,其保護期一般可持續12年,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表面抗體的常規監測和加強注射,但對于高危人群可進行監測,如果抗體水平小于10ug/ml(10mIU/ml),可考慮加強免疫注射。5.國內有研究機構采用佐劑乙肝疫苗(即附加有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的疫苗)能夠增強免疫應答能力。6.在抗體水平為10mIU/ml及以上時即使意外暴露(如針刺感染,醫源性因素等),可不必考慮加強注射,因為在此抗體水平時足以抵抗HBV感染。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有極少數人沒有HBV隱匿性感染,但多次注射疫苗也不產生抗體,即使是采用上述方法也不能產生有效的保護性抗體,這可能就與個體基因有關,就如美國人感染HBV的較少,而亞洲、非洲人很容易感染一樣的道理;也有觀點認為,實際上已經產生了免疫保護性,如在細胞免疫層面已經建立了保護機制,只是無法檢測而已(注射疫苗產生抗體屬于體液免疫)??偨Y:注射乙肝疫苗后不產生表面抗體不能完全等同于你是HBV易感者或接種無效,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心態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最好的疫苗”!本文系侯濤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suqoonproject.com)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侯濤醫生的科普號2018年02月18日4003
1
4
-
正確理解乙肝疫苗接種
一、是否所有乙肝兩對半陰性人員都需要接種乙肝疫苗?回答這一問題需要理解一下三個方面內容: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都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因而也并非所有人群都需要接種乙肝疫苗。需要強調的是,乙肝病毒不會通過一般的身體接觸、一起共餐吃飯而傳染;乙肝病毒傳染的途徑是體液、血液接觸。在我國,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乙肝病毒陽性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傳染給新生兒(即母嬰傳播);其次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密切接觸,包括共用剃須刀、牙刷、指甲鉗以及其他導致皮膚粘膜破損的日常接觸,一起吃飯不是造成家庭成員傳染的原因,因而有乙肝的家庭成員飲食分開是沒有必要的;其他少見的乙肝傳染方式包括性接觸、輸血、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醫療器械等。其次,不同年齡階段感染乙肝病毒后的結局不同,15歲以上一般人群慢性感染乙肝病毒可能性非常低。出生后1月內的新生兒如果感染乙肝病毒,發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90%,而年齡低于5歲的嬰幼兒感染乙肝病毒后發展為慢性的可能性為20%~60%;相反,5歲以上的少年兒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發展為慢性的可能性降低至5%-10%,而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演變為慢性的可能性則低于5%。第三,急性乙型肝炎對身體健康影響很小,慢性乙型肝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差異較大,部分會發展成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肝癌。絕大多數急性乙型肝炎屬于自限性疾病,對于轉氨酶明顯升高甚至出現黃疸的病友,一般的及時休息及護肝治療就足夠了,而病情嚴重乃至危機生命的幾率僅0.5%~1%;慢性乙型肝炎對身體的影響程度則波動較大:在未抗病毒治療情況下,部分病友可以出現反復肝炎活動,但不影響生活質量和壽命;大約三分之一的病友會因為反復肝炎活動而造成肝硬化,甚至出現肝衰竭和肝癌。二、究竟哪些人群需要接種乙肝疫苗?基于上述乙肝傳染途徑、不同年齡感染慢性化可能性、慢性乙型肝炎對健康影響,我國規定需要注射乙肝疫苗預防的人群包括:①新生兒,②嬰幼兒,③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④高危人群:包括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幼托機構工作人員、 接受器官移植病友、病情需要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制品病友、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及化療而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性與男性同性性行為、有多個性伴侶者、靜脈內注射毒品者。三、乙肝疫苗接種方法:1.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生產的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 (最好在出生后12小時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劑量至少100國際單位) ,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微克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在出生后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如果母親在懷孕24周化驗乙肝病毒DNA高于2 000 000 IU/mL,建議開始口服替諾福韋或替比夫定預防乙肝傳染,生產后停藥。2. 乙肝表面抗原陰性母親生產的新生兒、未接種乙肝疫苗的嬰幼兒及15歲以下乙肝兩對半陰性人群:按照0、1、6月程序接種3針10微克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或20微克倉鼠卵巢細胞重組疫苗3. 高危人群:按照0,1,6月程序接種3針20微克乙肝疫苗4. 免疫功能低下者,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如60微克)和接種次數注射3針乙肝疫苗后未產生乙肝表面抗體者:再接種1針60微克或3針20微克乙肝疫苗,于第2次接種乙肝疫苗結束后1~2個月檢測乙肝表面抗體,如仍然未產生乙肝表面抗體,再接種1針60微克重組酵母乙肝疫苗。
陳永鵬醫生的科普號2016年08月28日4410
0
1
-
成人乙肝疫苗接種的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
我國目前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外殼部分。疫苗不含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沒有傳染性與致病性,但可以刺激人體產生保護性抗體。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哪些成年人需要接種乙肝疫苗呢?主要是乙肝高危人群。乙肝高危人群包括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家庭成員、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經常接受輸血或血制品者、靜脈內注射毒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多個性伴侶者等。接種乙肝疫苗是高危人群預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種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也有其禁忌癥。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對乙肝疫苗的接種除了過敏以外基本沒有規定其他禁忌癥,但我國從安全角度考慮仍做了一些規定。一般來說,有急性疾病或者嚴重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發作以及發熱等時候,不宜接種疫苗。此外,有一些神經系統的疾病,如有癲癇和變性疾病,我國也作為乙肝疫苗接種禁忌癥。接種前篩查乙肝感染標志物, 主要是從成本效益考慮而非從安全性考慮。實踐證明,乙肝疫苗在接種前不篩查是安全的。如果篩查出乙肝病毒標志物則表明已感染乙肝病毒,接種乙肝疫苗為時已晚,需要視病情開展以抗病毒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乙肝疫苗接種全程需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間隔1個月和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在通常情況下,3針疫苗全部打完后才能完全有效。乙肝疫苗最常見的反應是在注射部位有局部疼痛感,接種者不必太擔心,癥狀幾個小時后可以緩解。有的在接種部位有硬結,過一段時間也會消退。乙肝疫苗接種后少部分患者不產生乙肝病毒表面抗體。首先應向??漆t生咨詢,分析可能的原因。確實不產生乙肝病毒表面抗體者,可用原來的乙肝疫苗和劑量再接種3針;或接種1針60微克重組酵母乙肝疫苗。于第2次接種3針或1針60微克乙肝疫苗后1~2個月,檢測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仍為陰性,可再接種1針60微克乙型肝炎疫苗。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12 年。因此, 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乙肝病毒表面抗體監測或加強免疫。但對高危人群可進行乙肝病毒表面抗體監測, 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體 < 10mIU/ ml,最好再加強1針乙型肝炎疫苗。本文系周小輝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suqoonproject.com)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周小輝醫生的科普號2015年11月25日26262
2
0
-
慢性乙肝常見問題解答(二)
8、慢性乙肝都需要抗病毒治療嗎?首先要區分是慢性乙肝病毒攜帶還是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般肝功能持續正常,如果E抗原陰性,也就是“小三陽”患者,病情一般較穩定,不需要抗病毒治療。如果E抗原陽
黃燕醫生的科普號2015年11月23日10779
8
3
-
新生兒應該如何預防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我國普通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高達9.18%。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的慢性化率取決于感染年齡,年齡越小慢性化率越大,圍產期感染70%-90%可發展為慢性感染,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預防慢性HBV感染的關鍵。如何阻斷母嬰傳播呢?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HBsAg,能誘導人體主動產生抗-HBs而發揮作用。乙型肝炎疫苗一般需接種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分別間隔1個月及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第1針原則上要求在出生后24h內接種,越早越好。足月產的新生兒,如果母親為HBsAg陽性,出生后必須及時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全程接種乙型肝炎疫苗(0、1、6個月3針方案)。HBIG需要在出生后12小時內使用,越早越好。其有效成分是抗-HBs,肌內注射后15-30min即開始發揮作用,保護性抗-HBs至少可以維持42~63天,此時體內已主動產生抗一HBs,故無需第2次注射HBIG。如果孕婦HBsAg結果不明,有條件者最好給新生兒注射HBIG。如果母親為HBsAg陰性,新生兒均按“0、1、6個月”方案接種疫苗,不必使用HBIG。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早產兒乙肝疫苗接種同足月產新生兒有所不同。因為早產兒相對于足月產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通常需要接種4針乙型肝炎疫苗。HBsAg陰性孕婦的早產兒,如果生命體征穩定,出生時體重≥2000g時,即可按0、1、6個月3針方案接種,最好在1-2歲再加強1針;如果早產兒生命體征不穩定,應首先處理相關疾病,待病情穩定后再按上述方案接種。如果早產兒<2000g,需要等到體重達2000g后接種第1針(如果出院前體重未達到2000g,在出院前接種第1針);1-2個月后再重新按0、1、6個月3針方案進行。HBsAg陽性孕婦的早產兒出生后無論身體狀況如何,在12小時內必須肌內注射HBIG,間隔3-4周后需再注射一次。如果生命體征穩定,無需考慮體重,應盡快接種第1針疫苗;如果生命體征不穩定,待穩定后,盡早接種第1針;1-2個月后或者體重達到2000g后,再重新按0、1、6個月3針方案進行接種。新生兒接種第1針疫苗后,多數抗-HBs仍為陰性或低于檢測值下限,家長不必太過緊張;接種第2針后1周左右,抗-HBs才轉為陽性,此時代表人體對乙肝病毒開始具有免疫力;接種第3針可使抗HBs水平明顯升高,延長保護年限。新生兒全程接種后抗-HBs陽轉率高達95%-100%,保護期可達22年以上。人體主動產生抗-HBs后,具有免疫記憶,即使抗-HBs轉陰,再次接觸HBV,機體也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抗-HBs。因此,非高危人群無需加強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陳四清醫生的科普號2015年11月06日18574
1
1
乙肝疫苗相關科普號

侯濤醫生的科普號
侯濤 副主任醫師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肝病科
832粉絲166.2萬閱讀

李鵬醫生的科普號
李鵬 主任醫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肝病消化中心
2019粉絲176.2萬閱讀

艾劍鋒醫生的科普號
艾劍鋒 主任醫師
榆林市第一醫院
普通外科
1.5萬粉絲255.5萬閱讀